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基层

    民营经济司法保护困境仍存

    发布时间:2025-10-15 14:56:22    来源: 长城网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司法保护。特别是2025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以来,我国对民营经济的司法保护进入新阶段。不过,近来多起涉民企案件成为舆论焦点,有的民企赢了官司却再无力运营,有的民企输了单项业务或子公司的官司却拖垮了整个企业,暴露出民营经济司法保护体系尚存待完善之处,也给完善民营经济司法保护体系提供了精准靶点和思路。

      司法程序尚存精细化空间  

    (一)部分案件超额冻结未审结案件资金。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42条,人民法院冻结存款的数额不得超过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但现实中往往因为发案之初采取措施,而案件侦办又需要一个过程,就极易发生超额冻结的情形,冻结容易解冻难成为司法难题。如,山东济南民企莎蔓莉莎主营美容业务,旗下瑞德青春分公司负责大健康产业。因涉嫌集团诈骗,2025年4月3日,瑞德青春案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该案判决认定涉诈骗案金额13.5亿元,但冻结资金高达18.7亿元;其中5.2亿元被指为员工工资、应付其他企业货款等企业正常经营所需流动资金。长城网报道,该案被查封的约18.7亿元集团资金中,有约5.2亿元至今无法说明涉案依据。全国工商联相关人士透露,未审结案件超额冻结资金影响民企资金流转和运营,2万名员工面临失业风险。

      (二)应慎将民企员工行为认定为企业责任。瑞德青春案相关证据显示,个别员工修改检测数据被直接认定为“集团诈骗”,中国政法大学王涌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教授等法学界人士认为,企业方及时发现并召开警示会制止,因此个别员工行为不应作为民企犯罪的核心证据。依据民法典第1192条,企业仅对职务行为担责,而本案中个别员工行为不应归责民企犯罪。专家认为,若将个体违规无限归责于企业,可能开创“连带式追责”的危险先例,违背刑法谦抑性原则。相对比,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中,康尼机电收购龙昕科技诈骗案中,龙昕科技原实控人廖良茂通过合同造假虚增业绩实施诈骗,但法院严格区分了个人犯罪与企业责任,避免了对整个企业的连带追责。

      (三)应慎将民企资金问题定性为刑事犯罪。恒大系列案件中,司法机关在处理巨额债务时,严格区分了商业风险与刑事犯罪,对许家印及其持有资产的保全采取了相对谨慎的态度,避免了将商业失败直接定性为刑事犯罪。同德化工拖欠租金案中,虽然公司因拖欠多方租金遭到数家租赁公司起诉,并被冻结8700万元资金,但司法机关仍将其作为民事纠纷处理,未轻易上升为刑事案件。北京大学陈永生教授提出,证人证言显示,瑞德青春案中,90%以上客户不认为自己被骗,刑事推定应慎之又慎;瑞德青春公司的行为更多是基于商业上的营利目的,而非非法占有目的。

      (四)警惕“同案不同办”。瑞德青春案司法文书显示,在报案人王某到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郑东分局报案前,亦有河南省新乡市的客户向新乡市公安局分局报案,但该局未立案侦查。北京、山东青岛等地亦有瑞德青春公司员工接受调查,但结果或不立案,或立案后撤案,或取保后结案。微信公众号“律媒桥”称,北京等地公安机关经过调查后,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证据不足,分别做出了不捕和撤案的决定;而在郑州,法院则认定构成集团诈骗罪,并作出重罪判决。《南方周末》文章称,同案应有同一标准。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称,“经济新形态下,‘罪与非罪’本身存在模糊地带。公安机关对是否‘涉嫌犯罪’有首次判断权,但缺乏强制上报制度,导致尺度不一。”  

    优化“人”“企”处置方式的建议  

    (一)解封超额冻结资金以维持企业运营。全国人大代表陈恩明等建议,对已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冻结措施实行“即时报备、即时审查”,必要时由上级法院直接介入监督。王锡锌等学者提出,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8月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指导意见》要求“严禁超范围、超标的查封”,可以监督二审法院依据该规定,对明显超标的资金启动动态审查,在确保涉案款项不被转移的前提下,优先解封非涉案部分资金。  

    (二)严格区分企业责任与个人行为。中国人民大学李奋飞等学者建议引入“合规免责”审查机制:若企业能证明已建立有效内控体系并对员工违规行为采取惩戒措施,则不应承担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可通过发布典型案例,明确“员工个人犯罪与企业意志”的区分标准,例如企业是否对违规行为有明知或放任、是否从违法行为中直接获利等,为各级法院提供裁判指引。

      (三)优化强制措施适用程序降低冲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建议,对民营企业高管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前,在经上级公安机关审批的同时,引入检察机关同步监督。对于涉案企业实际控制人,可优先适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如取保候审),并配合“电子镣铐”等技术监管手段,避免因羁押导致企业决策链断裂。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细化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操作细则。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8月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指导意见》提出25条措施,其中的“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区分尺度尚需进一步明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部副部长古小东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与传统的管理型立法不同,属于促进型立法,重在促进、支持、引导,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较少,因此增强促进型立法实效,应从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衔接、加快制定实施相关的配套制度等方面着手。  

    (二)完善涉企案件风险评估和运营保障机制。一是日常通过对民企司法培训、企业合规辅导等方式前置化解风险。二是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前,司法机关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措施对企业经营、员工就业、产业链稳定的影响。三是在采取司法措施后,降低司法活动对民企的负面影响。有的民营企业因诉讼周期过长导致资金链断裂案中,虽然最终胜诉但企业已无法恢复经营。《华夏时报》报道,广东省深圳市已探索“民营企业省外刑事案件应急协调处理机制”,当企业因涉诉陷入经营危机时,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司法、人社、银行等部门,保障员工工资支付、供应链结算等基本运营需求,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活动对民企经营的影响,值得推广。  

    (三)完善民营企业合规引导和激励机制。司法机关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合规引导,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司法建议等方式,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对积极建立合规体系并有效实施的企业,在涉诉时可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形成正向激励。湖北老河口市大通物流有限公司案例中,法院联合检察院监督企业合规改革,指导企业加强内部治理,最终对被告人免予刑事处罚,取得了良好效果。

    公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1622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