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热点

    王祖能:以文化为舟 载时代长风(《会长传奇》专访之四)

    发布时间:2025-06-10 17:17:37    来源: 中国城市建设网    

    王祖能主持公益讲座活动

    人物简介:王祖能,广西博白县人,已在新闻传媒领域深耕二十余年,先后担任广西本土某新闻媒体单位相关负责人、某中央媒体驻广西主要负责人等,现任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法定代表人、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主要负责研究会的日常运营、文化项目组织及资源整合工作,致力于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在多个平台推动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

    二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坚持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机构代理各种项目、新闻发布会等活动的策划、执行与宣传,代理撰写并在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新媒体等平台发布新闻、广告等,曾策划编纂出版多部著作,并组织多场大型公益及商业活动,为研究会工作注入媒体资源与影响力。他积极主导各类文化公益与经济合作交流活动,旨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创新创业的结合;他主张“学术成果转化”与“商业反哺公益”,形成可持续的文化发展模式;在民族文化保护、公益创新、资源整合方面获政府、学界及企业多方肯定。

    日前,王祖能以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会执行会长的身份,接受了《会长传奇》栏目的专访。

    左手托民族之魂 右手执新闻之笔

    2025年初夏,在南宁无界艺术中心内,一场关于书法与易学的公益讲座进入尾声之际,主持人王祖能以媒体人特有的精准语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巧妙地串联了起来。

    这一幕,恰是他二十余年职业生涯的缩影——左手托民族之魂,右手执新闻之笔。

    “新闻是时代的速写,文化是民族的骨髓。”这是王祖能对新闻与文化的精辟阐述。

    王祖能在研究会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幅书法作品“非遗传承”尤为引人注目,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潘琦先生为勉励研究会“着力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创作并赠予的墨宝。

    作为资深新闻传媒工作者,王祖能自然深谙传播之道。因此,2020年之秋,刚接任研究会主要负责人的他,便将媒体策划思维注入民族文化项目:他采用“民族文化+直播”模式,与相关单位共同组织举办了2021年国际残疾人日公益晚会,吸引了超百万粉丝在线观看;他组建团队录制并在各网络视频平台播出的《八桂精英访谈》《品牌·榜样访谈》等视频节目,将民族文化技艺等转化为大众可读可视可听的“文化故事”……

    “媒体人就要做文化的翻译者。”王祖能对此无比坚定如是道。

    近五年来,在研究会顾问团及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王祖能推动了多项研究课题和战略项目的实施,研究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得以强化。例如,他带领研究会团队完成了自治区社科联立项课题:《世界遗产“花山岩画”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等顺利结题,并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产业项目落地。

    其中,《世界遗产“花山岩画”民族化发展研究》课题组创新性提出了“岩画生态圈”概念,将2000多幅朱红色岩画与周边骆越先民的稻作文化、铜鼓铸造技艺进行系统关联,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肯定;《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还被官方采纳并用于非遗保护实践。

    王祖能代表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会向自治区社科联汇报工作

    作为资深媒体人,王祖能积极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如结合新媒体策划民族品牌推广,开展“桂族新品牌”网络宣传活动等,推动非遗与文旅康养产业结合,被媒体称为“民族文化市场化破局者”。

    “2017年,我当时担任某中央媒体驻广西负责人,特意到百色市靖西旧州绣球村调研,发现这里掌握传统壮锦编织技艺的艺人平均年龄已超过65岁,村里最后一家手工织造作坊因成本倒挂被迫关闭。这使我意识到,文化保护不能止于记录,必须构建可持续的传承生态。”王祖能回忆道。

    为此,自2020年担任研究会主要负责人那天起,王祖能便提出了“院校研究+企业转化+社区传承”的三螺旋模式,以求突破传统产学研的局限。

    “传统模式是‘企业出题-院校解题’,而我们构建的是‘需求共研-成果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王祖能表示,例如在瑶药三泡汤研发中,研究会搭建平台,村民以配方入股,企业负责生产,高校提供技术认证,真正实现多方共赢,可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目前,为了避免产学研合作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境况,王祖能带领团队正在进一步与相关高校、社团组织机构及企业接洽,将合力打造沉浸式的非遗工坊,例如让游客佩戴AR眼镜,便可实时看到壮锦从采桑养蚕到织就成品的全过程。

    “这种体验式传播,可使游客对非遗技艺认知度提升数十倍。”王祖能的目光中透着无比的坚定:“文化传承就像接力赛,我们既要接住祖先传来的火炬,更要为后来者照亮前路,让文明长河永远奔涌。我们要在八桂这片充满无限希冀的土地上,推动高校的智慧之光与传统文化的千年根脉交融,不断谱写新时代的文化史诗。”

    值得一提的是,王祖能还积极带领研究会开展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感。如2021年策划组织举办“民族文化,点亮未来”国际残疾人日公益晚会,在疫情背景下克服困难动员社会力量,获赞“践行社会责任典范”;持续举办高考公益讲座、书法易学普及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服务,家长反馈“兼具政策指导与文化浸润价值”;为了帮扶弱势群体,他发起“百千万工程”,联动专家与企业家帮扶青年、退役军人等群体创业就业,被视为“助力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的创新模式”。

    架设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桥梁

    “输血不如造血。”这是王祖能主导研究会主要工作以来,一直坚守的理念。

    经梳理得知,近几年来,王祖能通过研究会平台,积极跨领域资源整合,联动高校、企业及政府机构等,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市场化研究和产业落地,不断架设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桥梁——

    2021年初,面对疫情冲击,王祖能主导的“文化赋能计划”展现出惊人韧性,他推出的《品牌·榜样访谈》节目,以“一企一策”定制传播方案,帮助了“八桂天香”等一批民族企业实现品牌溢价。

    2022年,王祖能敏锐捕捉到民族文化与现代经济的融合机遇。他发起的“桂族新品牌”培育计划,并联合博白县委、县人民政府成功举办了“2022年中国(博白)民族品牌助力乡村振兴交流会”,助推博白相关编织工艺品等民族品牌走出国门,拓展国外市场。

    2023年,王祖能提出并实施“百千万工程”,即联合百名以上专家、引领千名企业家、帮扶万名青年(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创新创业与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5月,王祖能牵头组织举办了“2024年首届全国民族企业家联谊暨文旅康养经贸投资交流大会”,吸引千名企业家及青年参与,形成区域性文化合作网络;2024年8月至9月,组织承办了2024年“新质生产力促健康安全高水平”宣传活动暨首届广西供销大集助力中秋“放心食品”团购·展销会;2024年10月,参与组织举办“健康中国·康养广西产业发展研讨会”,推动文旅康养产业与民族文化融合。

    王祖能接受媒体专访

    2025年1月,在筹备首届桂粤港澳交流大会期间,王祖能的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他创新设计“文化+资本+科技”对接机制,计划引入大湾区投资机构设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博览会,让壮乡文化沿着西江经济带走向世界;2025年5月23日,在研究会总顾问、广西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万辅彬先生的支持与牵线搭桥下,王祖能带领研究会团队代表,前往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双方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书,从而翻开了广西民族文化产学研合作的新篇章——当千年民族文化遇上现代科技与教育体系,激荡出的不仅是传统技艺的新生,更是一个民族寻找精神原乡的集体叙事……当天,在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双方积极探讨民族文化市场化路径,达成了共同推动民间授权和产业落地的共识。

    王祖能与广西八桂天香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圣签约

    2025年6月1日,在高考即将来临时之际,王祖能继续聚焦文化教育融合,他策划的志愿填报公益讲座首次引入“易学与生涯规划”板块,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结合”的长期愿景,探索书法、易学等文化体验项目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

    ……

    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王祖能因此而被认可为“积极有效促进民族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实践者。

    然而,多年来,在不断架设文化与产业融合桥梁的背后,鲜为人知的是,王祖能不仅为之倾注了大量精力,还因自行承担活动的大部分经费而陷入经济困局……

    对此,王祖能表示无怨无悔。他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坚信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影响和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民族文化守护人,同心聚力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自身也定能顺利走出经济困局……

    目前,王祖能正带领研究会与相关高校、机构、企业等单位接洽,筹建“药膳研学基地”、“国防教育与民族文化研学基地”等产学研实体项目,以“农文旅创”的四维模式,朝着列入国家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集》的目标,全力将基地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以带动村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针对青年大学生及退役军人创业就业难题,王祖能表示,计划通过“百千万工程”孵化千家与民族文化融合的企业,如将壮锦元素融入智能家居设计,与博白县社联科主管的家居协会等组织机构、企业事业单位深入合作,实现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各行各业,赋能经济腾飞。

    此外,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文化变革,王祖能正着力筹建“民族文化大模型”——这个基于海量非遗数据库训练的AI系统,可自动生成民族服饰设计、山歌创作等文化产品,将为民族文化的商业化应用带来不可估量的前景。

    新文化守望者的未来图景

    深夜的研究会办公室,王祖能电脑屏幕依然在亮着——那是一张标注着“百千万工程”进展的广西地图,他正谋划着如何在八桂大地的各个村寨插上红旗。

    “我的梦想,是让民族文化像螺蛳粉一样,既上得了国宴,也泡得了网吧。”他揉了揉太阳穴,对笔者说:“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挂着两幅地图,一幅是标注着广西12个世居民族分布近况的广西地图,另一幅是‘一带一路’文化合作路线。这两幅地图的交叠处,正是我决心毕生追寻的文化坐标——让民族文化基因在当代焕发新生,让文化自信成为发展的源动力。”

    当笔者问及其未来规划时,这位始终保持着书生气的文化行者目光灼灼:“我们要构建的民族文化生态,是让每个壮乡孩童都能在数字课堂触摸祖辈智慧,让每件民族手工艺品都能通过区块链技术确权流通,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异彩。”

    这或许就是一位文化守望者最炽热的梦想。

    目前,王祖能正在寻求相关机构共同建立“民族文化元宇宙实验室”,以求通过区块链技术为非遗传承人建立数字身份。

    “例如,在‘数字刘三姐’项目中,可将山歌与量子计算结合,创造出可无限延展的声景空间。”王祖能说:“作为曾是纸媒时代的一名记录者,在如今的数字时代,我必须要实现从‘文化观察者’到‘文明守夜人’的蜕变。”

    “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把历史锁进保险箱,而是让每个时代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打开方式。”在王祖能办公室的案头,始终摆着两件物品:一本翻旧的《广西通志》和最新款的AR眼镜——这或许正是当代文化守护者最生动的注脚:既扎根于历史的厚土,又永远眺望着未来的星空。

    (作者:张伟王 广西来宾籍作家,中华作家网人才库认证的优秀作家人才 ,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宣传部副部长,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会来宾办事处主任,同时为中国作家文学联盟会员)


    公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1622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