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热点

    剑言城市 | 建设公园城市 提升宜居水平

    发布时间:2024-06-03 08:53:15    来源: 中国城市建设网    

           文/王克剑

            最近,“公园20分钟效应”在社交平台上火爆破圈,无数年轻人化身理论实践者,在午后、晚间,逃离“方寸格子间”、告别“水泥森林”,来到公园或发呆或散步,通过散散“班味儿”,自我放空,以实现“精神快充”。

    “公园20分钟效应”最初源自刊登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一篇论文研究,文章指出: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更加快乐;即便不进行任何运动,每天只需在户外公园待上短短的20分钟,就能显著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身体状态。

            “公园20分钟效应”是人们进行自我调适的积极探索,也透射着人们对城市建设的期待。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开展“增绿”“植绿”行动,科学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等,国土绿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美丽中国”家底进一步增厚。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市绿地3.4万公顷,开工建设“口袋公园”4128个,建设绿道5325公里。不断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有序的城市更新,为“公园20分钟”提供了实践基础。

             同时,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和极端天气频繁来袭,人们愈发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公园城市强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绿色空间,以创建一个宜居、健康、和谐的环境。如何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如何实现“公园20分钟”“触脚可及”,如何释放城市“绿色”福利,是今后每个公园城市建设的破题关键。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首要之策是城市规划的优化。通过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中平衡好商业、住宅和绿地的比例,将公园的分布作为规划的重点之一,确保每个社区都能在步行或短途骑行的距离内拥有至少一个公园,并借力本地区自然生态加强景观环境等建设,加快城市废弃工业用地、闲置空地等绿色转化,见缝插针地建设小型公园或绿地,探索老旧公园改造与景区提档升级等手段,促进绿色开放空间体系的高品质构建,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活力提升,推进城市绿色宜居生活场景构建,让绿色空间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城市之中。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核心在于将公园和绿地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除了有规模较大的公园,还有小而美、巧而精的近在咫尺、丰富多样的城市绿色空间,这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城市不再是冷冰冰的混凝土森林,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家园。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优化“人、城、自然”的关系,是其重要内容。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和城乡生态格局优化,达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多功能融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开门见绿,绿中栖居。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须力戒贪大求洋,力戒生态形式主义。通过呼吁城市与公园回归原初属性,利用好城市的生态本底,强化城市绿地与外围山水林田湖等各类生态空间的衔接,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内外有机联系的绿地生态系统,因地制宜打造城市园林绿化景观,鼓励发展小微景观,有效改善建成区的环境,避免大面积“铺绿”,形成“可持续”的城市绿色发展模式。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需下足“绣花功夫”,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精准识别、及时追踪,提升公园管理效能,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便民服务;通过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市民互动互感的户外新体验;通过公园、单位附属绿地和郊区林地等开放、拆墙、延时等方式盘活存量,释放更多生态空间,守护市民的“公园20分钟”,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王振华)


    公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1622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