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一增一减双提升”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要紧扣全省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要求,整合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力争通过2年时间,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00万元的村占比达70%以上、低于50万元的村全部清零,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村级债务稳妥化解减少,村级党组织带富能力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党建引领,统一方资源
当前,正是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的蓝莓开始上市的时节。村子的蓝莓大棚里,饱满的“蓝色宝石”已缀满枝头。
这“致富果”其实一开始卖得并不好。石头寨村有三十几年种植蓝莓的历史,此前村民多以散种为主,技术跟不上、老品种果形不好看、销量也一般。直到后来,村里专门建立了“两莓”(黑莓、蓝莓)党支部,安排设置党员示范户、党员联系点,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村里出产的“两莓”品质这才跟着提升,黑莓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蓝莓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全国乡村特色产品。
牢牢抓住党建这个关键,全面统筹各方资源力量,是石头寨村“两莓”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南京此次行动的一大重点举措。
翻开《行动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到,“强村带弱村”“百家商会兴百村”等系列活动被提上日程。同时,还要依托草莓、蓝莓、旅游等产业链党建联盟,探索村集体“抱团发展”机制,并鼓励成立区、街镇级联合发展平台,统筹配置辖区内集体资产、土地、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通过入股联合、项目开发、委托经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发展共赢。
各板块已经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5月11日,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调度会召开。会上,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江北新区分别汇报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一增一减双提升”行动进展情况。
其中,江宁区便提到,在高位推动欠发达村攻坚提升的同时,已开展城乡社区结对共建试点,经济发展较好的东山街道章村社区、中前社区已分别与欠发达村中的湖熟街道钱家村、江宁街道牌坊村结对共建,推动城市资源上山下乡、农村资源出村进城。
“我们以党建为引领,立足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强化统筹联动,推动各方资源力量向乡村汇集,持续释放‘1+1>2’的共富效应。”江宁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行动将成立工作专班,确保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
就在前不久,南京启动“双结对、双促进”行动,全市118个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101个街道(镇)挂钩联系,以党建共建为纽带,持续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下沉,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将作为重点任务推进。结对涉农区的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将与相关区9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重点村开展共建,发挥信息、技术、人才等优势,帮助村党组织找准发展路径,促进强村富民。
项目带动,活一域经济
“八百大糕在周边很受认可。今年生产设备升级改造项目要能完成,产能提高了,一定能为社区增加更多集体收益。”六合区金牛湖街道八百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本金现场化身“推销员”,围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说营收、谈规划。
陈本金努力争取的是今年度的省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立足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自2019年起,南京市每年遴选部分重点集体经济项目,用“真金白银”给予全方位扶持,至今已实施5批次、92个项目。
“通过几年的项目扶持,不少村有了稳定收入来源,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明显增加。”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高淳区东坝街道青山村2022年申报的经济林果项目,不仅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还增加周边约70户农户的土地租金收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4000元;浦口区星甸街道双山村2021年申报的青创合作社项目,获得100万元资助,现已年带动200名务农人员平均增收1000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38.4万元。
今年,南京将继续加大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的扶持力度,新一批12个项目重点扶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开展市场化运营、盘活集体资源资产的村,每个项目财政资金补助不少于170万元。此外,《行动方案》还明确,要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今年计划打造35个左右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稳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综合治理水平。
在跃进、石头寨、竹墩、横山,人们已经尝到了“甜头”。据不完全统计,4个全国红色村通过试点建设,以红色资源激活特色产业,加快推动教育培训、民宿餐饮、农事体验、采摘销售等业态加速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近2000万元。
“这些年来村子里的环境是越来越美了,大伙儿的精气神是越来越好了,所以搬走的老百姓都陆陆续续地搬了回来。”石头寨李巷村小李餐厅老板李子华开心地说。
典型示范,强一支队伍
“现在举行10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特色项目集中发布仪式……”5月24日,六合区委党校302会议室的气氛十分热烈。
随着10个特色项目陆续揭晓,台下2022年—2024年市级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村(社区)书记负责人掌声雷动。
为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市、区联动对2019年度至2023年度实施的92个项目运营情况,定期开展“回头看”,全面评估投产达效、常态运维、群众评价等情况,选树打造10个特色项目。
“人家为什么能上榜、特色强在哪里?”六合区横梁街道黄中村党总支书记王克第一时间将特色项目名单发到了工作群里,让大家研究经验,思考谋划改进办法举措。三年前黄中村成功申报一个标准化钢结构厂房项目,次年厂房建成并实现对外出租。运转后“租客”为周边村民增加了15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工资达7万元。
同时,《行动方案》还制定了正向激励制度,要探索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干部报酬待遇增长挂钩机制,并将“一增一减双提升”行动推进情况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等重点内容,压实兴村责任。
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南京市一方面通过“扶弱苗”与“竖拇指”相结合,推动各村(社区)“领头雁”切实发挥作用,把资源整合好、利用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另一方面,在人才的“选、育、用”上求长效,通过开展岗位练兵、主题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群众威望高、带动能力强的干部队伍。
着眼乡村振兴需要,以经济欠发达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为重点,南京新选派90名优秀处科级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其中“85后”副处和“90后”正科占比达71%;还在全市层面实施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专项招引计划,建立专门后备人才库,重点从新农人、创业能人、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中发掘,逐一梳理、制定针对性培养举措,每区储备数量不少于今后2年村书记空缺数的1.5倍,建强乡村振兴骨干力量。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落实落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一增一减双提升”行动,推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越走越宽、乡村振兴发展路子越走越广。(宁组宣)
【责任编辑:王振华】